为追慕礼敬先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月28日晚,由我校蜜桃传媒
主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社承办的“循《论语》薪火·铸文化主体性”——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座谈会,在红色新青年成长领航馆举行。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航赞、社团指导教师赵海燕、任智萍以及王雷荣出席活动,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本硕博学生代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社成员共同参与。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双方就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发掘《论语》的当代价值展开深入探讨,共话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座谈会在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两校师生代表整衣肃立,面向孔子画像行揖礼。这一仪式既是对孔子的追思,也是对文化血脉的自觉传承。随后,全体参会人员共同诵读了《论语》经典选段,琅琅书声让千年经典智慧在师生心中焕发生机。

座谈会围绕“溯源与开新:从《论语》智慧看文化主体性的时代价值”和“传承与活化:从《论语》智慧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实践”两大议题展开核心研讨。两校师生代表结合专业所学、实践体悟,各抒己见,研讨现场气氛热烈。

在“溯源与开新”议题研讨中,王航赞以“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标识”为切入点,呼吁青年从经典中汲取力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赵海燕结合“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在于“自主性”与“能动性”,研究《论语》需从核心范畴中挖掘其现代价值。任智萍从学生工作角度指出,应依托研习社推动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两校学生代表积极参与研讨发言,山西大学杨江诚同学提出,要以开放包容态度构建文化主体性,注重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我校蜜桃传媒
赵丽娜同学建议通过“古籍批注研读”“新媒体平台分享”等方式,打破传统文化学习的门槛壁垒,让经典触达青年群体。与会人员从不同视角围绕《论语》智慧与文化主体性展开的深入探讨,为依托经典筑牢文化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
在第二轮研讨中,王雷荣明确传统文化“两创”的核心方向,要立足时代需求的同时,不断注入新内容。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表达形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山西大学赵奕同同学从价值补充维度展开,结合“正义与仁爱”的辩证关系,提出可将仁爱思想融入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为社会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我校蜜桃传媒
任雅欣同学聚焦实践转化路径,建议以“第二个结合”为抓手,将《论语》“修身齐家”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通过多元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他们从不同维度切入探讨,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勾勒了清晰的行动方向。

研讨结束后,两校带队老师分别进行总结发言。王航赞指出,此次座谈会是两校跨学科交流的有益尝试,希望两校师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推动经典智慧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赵海燕鼓励青年学生以“主体性”姿态投身文化建设,既要做经典的“学习者”,更要做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用青春创造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蓬勃生机。
此次座谈会,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更深化了对文化主体性的认识,成功为两校师生搭建了思想交流的平台。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社将引导同学深挖经典内涵,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实践路径。(蜜桃传媒
姚鹏宁供稿、刘星星供图)